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建设。
一、党的建设
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交通运输部党组、辽宁省委、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党委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事业发展为落脚点,实施“凝心聚力”、“把关定向”、“思想铸魂”、“固本强基”、“发展+党建”五项工程,践行“三个坚决”、“三个到位”、“三个维度”、“三级联动”、“三个推动”的“5个三”举措,为学院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学院党委2019年荣获交通运输部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大连海事大学首批三星级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建设单位、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2021年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辽宁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24年成功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名单。近5年来,学院师生获评校级及以上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30余人次,承担校级及以上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和党建工作课题10余项,均取得良好成效并成功通过验收。土木工程研究生党支部入选2021年首批全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名单,2022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名单,2023年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名单。本科生第二党支部2019年入选第二批辽宁省新时代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名单,2021年荣获“交通运输部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本科生第三党支部2022年入选第三批辽宁省新时代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名单,2023年荣获“交通运输部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人才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统筹推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省级本科教学名师6人;省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团队1个。承担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8项。获评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2部。交通运输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并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获评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7篇,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篇,国家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篇,辽宁省研究生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课题1项。获批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与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马士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大连俱进汽贸运输有限公司、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交元洋(大连)桥梁水下检测有限公司等近40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学位实习、联合培养基地,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
学院坚持思想引领,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科学思想理论启智润心,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高尚品德,夯实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学院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学生获得“中国交通优秀学子”“辽宁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坚持服务引领,建立健全分工合作、协同推进、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机制,积极落实“一三一”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三精工程”,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位居全校前列,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精英挑战赛、简历制作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工作干部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参与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编写工作。学院构建精准资助体系,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资助办法,健全四级认定工作机制,每年获得国家级、校级奖助学金学生达1000人次,受奖助金额262万余元。充分发挥教师与校友的渠道作用,拓展资助资源,学院教师设立“吕靖航运奖励基金”“吕靖航运助学金”“宏健奖学金““沛华运通奖学金”“阳光奖学金”,学院校友回校设立“FFA航运学习奖学金”,每年学院自设奖助学金合计金额超过8万元。坚持创新引领,形成“一体两翼三驱动”的科创工作体系,每年承办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国际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和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国家、省市、校级竞赛10余项。近五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00余人次、省级奖项800余人次。坚持文化引领,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开展传统文化节、传统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相关活动获各级媒体广泛报道。学院还积极打造迎新晚会、毕业晚会、中队风采大赛等品牌活动,建设学科文化长廊与学风建设阵地,编印“一片两册”,凝练学科文化特色,不断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
三、学科建设
坚持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巩固优势,发挥特色,提升实力,做好支撑。
学院设有交通运输、交通管理、物流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下设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与管理、材料与化工等3个工程硕士领域,其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2024年新增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
四、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不断扩大人才队伍规模。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含教授43人,副教授55人,博士生导师37人,实验教师9人。
学院拥有共享院士2人,国家级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人才2人,“兴辽英才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
学院已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多个学术梯队。
五、科学研究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平台支撑研究。
学院拥有辽宁省船机修造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近海桥隧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滨海交通智能监测装备工程中心、辽宁省智慧交通与港航物流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 级科研基地,以及大连市智慧交通与港航物流重点实验室、大连市滨海工程智能监测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大连市内燃机摩擦学与可靠性工程重点实验室、大连市绿色港口与航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市级科研基地,参与建设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海底工程技术与装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及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53项,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辽宁省、大连市以及港航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40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发表JCR一区论文450余篇,在优秀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近20余部,获批发明专利200余项。
六、国际合作
坚持开放发展,重视交流合作,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拥有丰富知识结构的创新人才。
学院与国外诸多知名的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换机制。现已开展英国普利茅斯大学“2+2”“3+1”双学位项目、英国卡迪夫大学“4+1”硕士培养项目、法国诺曼底商学院校际交换项目、德国不来梅大学校际交换项目、德国屈内物流大学校际交换项目等各种长短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并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人才项目开展交通运输与物流特色领域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

